首页 资讯 正文

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—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构建特色课程+非遗传承+赛事体系校园体育生态链

体育正文 113 0

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—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构建特色课程+非遗传承+赛事体系校园体育生态链

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—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构建特色课程+非遗传承+赛事体系校园体育生态链

六月的(de)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还泛着些许冷意,“十四冬”(第十四届全国(quánguó)冬季运动会)场馆的室内冰场上却热气腾腾。呼伦贝尔市代表队运动员们正在练习弯道滑行,冰刀划过冰面的沙沙声与青春的笑声交织在一起。“借助‘十四冬’场馆资源(zīyuán),我们打破了‘冰雪运动半年闲(xián)’的瓶颈,解决了学生(xuéshēng)夏季(xiàjì)不能上冰的困难,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技术水平,充分享受到(dào)了‘十四冬’带来的福利。”教练擦着额头的汗水说。 在2024—2025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系列竞赛中,他们在速度滑冰、越野滑雪项目斩获13枚奖牌(jiǎngpái),其中金牌3枚、银牌4枚、铜牌6枚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不仅源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,更(gèng)得益于(déyìyú)该市“常规赛事+特色(tèsè)活动”竞赛机制的有力支撑。 全市各旗区教育局每年均举办校级、旗市级冬季冰雪运动会(yùndònghuì),积极参与和承办地区之间、校际之间冰雪运动交流合作及冰雪赛事活动,同时,联合(liánhé)体育部门积极开展U型槽、单板、速滑、轮滑等冰雪项目比赛(bǐsài),形成了“周周有活动、月(yuè)月有比赛”的良好氛围。 在特色项目(xiàngmù)推广中,达斡尔族(dáwòěrzú)传统曲棍球堪称典范。走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第二(dìèr)小学的曲棍球训练场,12名小学生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传球。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(yīsuǒ)达斡尔族曲棍球传统校,这里的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这项入选第一批(dìyīpī)国家级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传统运动。“以前我们缺专业教练,现在每年都有曲棍球教练员与裁判员专题培训班。”教练手中的笔记本上,写满(xiěmǎn)了最新的训练方案。 呼伦贝尔市启动实施曲棍球运动“十百千”工程,即(jí)每年创建10所曲棍球特色学校,培训(péixùn)100名曲棍球运动教师,新增1000名经常性参与曲棍球运动的(de)在校(园)生,不断扩大曲棍球运动的基础(jīchǔ),提升该项运动的影响力。 竞技项目与特色项目能够取得长足发展,离不开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坚实主阵地。“我们坚持‘课内教会、课外训练(xùnliàn)’原则,推进社团课程多元化,以(yǐ)‘一校一品’‘一校多品’为抓手,打造课间(kèjiān)活动新样态。”市教育局有关(yǒuguān)负责人介绍。 在课程建设上,呼伦贝尔市(hūlúnbèiěrshì)构建起“健康知识+基本运动技能+专项(zhuānxiàng)运动技能”的立体化体系。全市统一编印45700册《校园冰雪运动参考资料》,并将田径、篮球、足球等基础项目(xiàngmù),体操、武术、藤毽球等传统项目,以及滑轮、冰雪、曲棍球等特色项目融入(róngrù)课间活动与体育课中(zhōng)。 “我们学校的(de)(de)体育课程非常丰富。”鄂温克旗第二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展示着学校的课表(kèbiǎo):足球校队在草场训练,轮滑社团在广场穿梭,啦啦操队在体育馆排练……全市中小学通过“晒课表行动”向社会(shèhuì)公开课程表,将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刚性落实。 “我们正在从(cóng)‘被动体育’转向‘主动体育’,从‘单一评价(píngjià)’转向‘综合评价’,从‘孤军奋战’转向‘家校社联动’。”呼伦贝尔市(hūlúnbèiěrshì)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将严守(yánshǒu)学生体质健康底线,着力破解难题,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和价值。 中国教育报 特约通讯员 赵柏暄 6月12日电(rìdiàn)
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—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构建特色课程+非遗传承+赛事体系校园体育生态链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