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文化元素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体育正文 51 0

文化元素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文化元素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胡程利 日前,文旅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(shìdiǎn)名单(míngdān)。在两批次名单中,京津冀(jīngjīnjì)地区11个区县入选。近年来,随着“千万工程”的深入实施,京津冀地区富有(fùyǒu)特色的乡村文化IP逐渐“活”了起来、“火”了起来,文化元素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,文化产业不断赋能乡村振兴试点,乡村旅游特色化、精品化、规范化水平(shuǐpíng)逐步提升(tíshēng)。 周卫仓正在维修(wéixiū)萨克斯。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摄 小镇很小(hěnxiǎo),“音乐”很大 “无锡的(de)吴老师,您这台雅马哈牌的中音萨克斯(sàkèsī)修好了。我(wǒ)吹吹,您听听。”话音刚落,萨克斯工匠周卫仓就开始吹奏萨克斯,伴随手指上下按动,悠扬的乐曲缓缓传来,“高音、低音、弱吹都没(méi)问题了啊,请放心。”放下萨克斯,周卫仓关上了手机的录像功能,然后把这段短(duǎn)视频发到了网上。 周卫仓的工作室在衡水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。这本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村落,但由于音乐的缘故(yuángù),周卫仓和小镇的名气却传到(chuándào)了省外,甚至大江南北(dàjiāngnánběi)。 周卫仓是武强县(wǔqiángxiàn)周窝村人,今年45岁,一直在乐器行当打拼,刚毕业就去村里的乐器厂打工,然后又在山东、天津工作,还曾到(dào)日本学习乐器制作技术。2012年,他回到家乡开起了萨克斯工作室。除去维修,他还为(wèi)顾客定制萨克斯,价格从1千元到1万多元不等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甚至出口国外,现在每月(měiyuè)能卖出数百支(shùbǎizhī)。 离开周卫仓的工作室,漫步在周窝村,用(yòng)乐器下脚料做的椅子(yǐzi)、各式各样的音乐装饰……满大街都在“蹦”出跳动的音符。 村子(cūnzi)中心的十字路口,几位村民怀抱萨克斯(sàkèsī),手指(shǒuzhǐ)在按键上飞舞,身体(shēntǐ)随着节奏摇摆。一曲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演奏完,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“欢迎大家到周窝音乐小镇,我们是周窝农民乐队。”“乐手”郭玉管热情地向游客们打起招呼。 “金窝(wō)银窝,不如咱们(zánmen)周窝。”郭玉管已经60多岁,干了20多年的乐器抛光。退休后他当上了农民乐队的萨克斯手。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向游客演奏(yǎnzòu)刚学会的曲子,成了镇上最拉风的“人物”。因萨克斯吹奏水平较高,于是有了“郭大管”的外号。只要音乐一响起,她的眼神(yǎnshén)便放出光芒,身体也随着节奏(jiézòu)轻松摇摆。采访当晚,农民乐队还在(zài)村里表演《我祝祖国三杯酒》。 武强县有着30多年的(de)乐器(qì)制造历史,产品涵盖100多个品种、400多种规格(guīgé),80%以上(yǐshàng)销往欧美、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在这个人口仅20万(wàn)的小县,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。漫步小镇,在科飞手工吉他坊,可以体验(tǐyàn)一把吉他的“诞生”;在乐器博物馆、可以与那些独一无二的乐器“对话”;村口的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,管弦乐器产量全国第一,世界第二。如今的周窝村,已经被音乐唤醒,被文化点亮,正阔步(kuòbù)迈向乡村振兴。 3D打印屋(wū)“来头不小” “妈妈,你(nǐ)快来看,这个房子像是用奶油挤出来的,好神奇啊!” 初夏,来自天津的徐女士一家到张家口市(zhāngjiākǒushì)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游玩。刚一进村,7岁的儿子便被村道旁一栋造型独特(dútè)的房子吸引(xīyǐn)了注意力。 房子墙体为灰色、屋顶呈圆拱形,从(cóng)地面到房顶,全部都是(shì)由灰色的水泥(shuǐní),像挤奶油般层层叠叠堆砌而成,与周围红砖尖顶的传统民宅相比,显得格外醒目。细一打听,才知道房子“来头不小”,是由清华大学建筑系(jiànzhùxì)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、我国首栋由“机器人3D打印(dǎyìn)混凝土”技术建造的民居。 2003年,徐卫国第一次接触(jiēchù)3D打印建筑技术后便一直不断研究实验,致力于运用该技术打印出造福百姓的实用品。2021年,在(zài)朋友的推荐下(xià),他(tā)将目光锁定在武家(jiā)庄村,准备在村里找一户村民率先建造一个3D打印的“样板间”,然后慢慢推广。经过在全村范围内的走访选址,最终选定了位于村道旁的农户赵秀娟家。赵秀娟家原本有四间土坯房,当时正打算拆掉(chāidiào)重新改造一下,双方一拍即合。经过三台机器的加班加点,最终历经160个小时,建成了一间“三大、两小(liǎngxiǎo)、五(wǔ)开间”的106平方米民居(mínjū),计算后造价仅约20多万元。 “山村里有了个3D民居!”消息(xiāoxī)一经传出,立刻吸引了众多(zhòngduō)游客的(de)目光。很快,赵秀娟家的“3D房”就成了网红打卡地,村里的村民也跟着吃上了一波“红利”。 “娟子,村里的小米下来没?我想要上几斤。”“大姐,家里想买点儿地道的柴鸡蛋(cháijīdàn),您能给寻上(xúnshàng)点儿不?”……打卡中,很多(hěnduō)游客与赵秀娟结识成了朋友,村里的土特产也跟着成了热销品。如今,赵秀娟的手机里经常(jīngcháng)会收到天南海北发来的消息,村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,村民(cūnmín)增收也有了新门路。 当机器人的机械(jīxiè)臂与老农的锄头在田野(tiányě)间相遇(xiāngyù),3D打印屋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武家庄村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大门。随着天气转暖,武家庄村即将迎来一批新的客人,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,赵秀娟几次拒绝了女儿让她搬去县城(xiànchéng)居住的建议,自顾自地忙碌起来,拾掇拾掇院子、收拾一下屋子。她说,村里(cūnlǐ)虽小,却(què)有自己喜欢的恬静(tiánjìng)淡然。屋子不大,却能结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,这样的生活,才有味道。 耕读民宿开启田园(tiányuán)慢生活 “粽叶要(zòngyèyào)卷成斗状,放颗红枣寓意‘早中’!”近日,在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特色民宿小院里,王女士一边包着“状元粽”,一边兴奋地分享(fēnxiǎng)着新奇体验。当天(dàngtiān),村里的乡贤名人讲述着“耕读传家”的渊源,游客(yóukè)们包粽子、围炉煮茶,在这个(zhègè)运河怀抱的古村落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正在进行。 “耕读文化是一张独特名片。”静海区陈官屯镇党委书记李忠斌介绍(jièshào),吕官屯村地处京杭大运河沿岸,已有600余年历史。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一代(yídài)又(yòu)一代勤劳智慧的吕官屯人,始终秉持着“耕读传家,重教兴学”传统(chuántǒng),形成了独有的、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。 近期,静海陈官屯镇吕官屯村特色民宿开业,融合当地古镇故事、耕读传家、运河风光、风味美食等独有特色,打造了一个“小而美”“特而优”的(de)运河文化沉浸体验场所。三间主题(zhǔtí)卧室分别用“魁星阁”“凌云(língyún)斋”“夺锦轩(duójǐnxuān)”命名,能够满足游客休闲(xiūxián)娱乐需求,院内还有各种复古的传统炊具,能亲身体验“晴耕雨读”的传统生活内涵。 据了解,吕官屯通过引进民宿投资企业,盘活闲置民宅,多(duō)次邀请专业设计团队,结合当地特色(tèsè)创新设计,把“特点”变成“卖点”,让“景观”成为“景点”,进行市场化、品牌化运营(yùnyíng)。“陈官屯(chénguāntún)镇将整合种植采摘(cǎizhāi)、亲子(qīnzǐ)娱乐(yúlè)、农林体验等场景,打造‘一宿带多馆、多业相融合’发展格局。”李忠斌表示,今年将推出运河文化研学游路线,开发特色文创产品,筹备农耕文化体验活动,持续壮大特色民宿经济,让更多村民获得实在收益。
文化元素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文化IP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